【博雅大讲坛】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为我校师生讲授唐宋诗词的魅力

录入者:校办宣传科-洪玉敬发布时间:2022-06-17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6月15日下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彭玉平教授做客博雅大讲坛,他以“唐宋诗词之神韵”为题,讲授唐宋诗词中的情感与风韵,带领师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毅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谢丰 摄)

讲座伊始,彭玉平教授就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与间接价值来回答诗歌有什么用这一问题。《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月下对诗为例,伴随着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的开头,张生与崔莺莺的情感在诗歌中得到转折,故事情节被推动发展。由此,彭玉平教授得出了诗词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经典,诗词内所写的诗歌,同时也是构成经典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一结论

彭玉平教授为我校师生讲授唐宋诗词的魅力(谢丰 摄)

彭玉平教授从言意关系、得意忘象、以意逆志、要眇宜修四个方面分享增添诗歌神韵的方法。他运用幽默的话语向大家展示了语言的局限性与默契性,正是默契的难得,便有了“得意忘象”这一至高的审美境界。他引用胡适《白鸽》中的“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直观地向在场师生们点出:中国诗词中的神韵就是言外之意。他选取“七只鸭”“好酒不见”“好响啊”等富有幽默色彩的民间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画面表达的重要性与视觉思维的不可替代性。也正因为诗词具备形象特点,才使其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造就了文字背后耐人寻味的神韵风采。

在简要分析增添神韵的方法后,彭玉平教授指出,神韵的精髓是文化底蕴。他引经据典,讲述诗词中的历史背景。例如,温庭筠在《菩萨蛮》中巧用女子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与成妆后的情态,暗喻自己的官场不得志;李商隐的《无题》看似描写才女处处失意,实则悲哀自己“满腹才华不得用”的怀才不遇之悲哀;杜荀鹤的《春宫怨》描绘的是一幅宫女抒怨图,春心受残的寂寞却是诗人对于无人赏识的自我叹息。彭玉平教授认为,男性诗人在诗词中往往借用女性暗喻自己的悲哀,藏在诗后的不仅是诗人本身,更是历史背景下的无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定风波》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也蕴含了作者的人生智慧。彭玉平教授解析道:在骤雨狂风中,用“莫听”二字点明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紧接前句,写出了苏轼在雨中照常舒徐行走的释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传达出一种豪迈之情。“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终会过去,晴天终将来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坷,只要坚持,风雨之后终会见彩虹。彭玉平教授指出,苏轼的这一首《定风波》,给我们传递出无惧风雨、坦然归去的人生智慧。

“在诗词中可以触摸情感脉搏。”彭玉平教授从李清照的词《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解读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并不像世人所说的那般恩爱。“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彭玉平教授认为,李清照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婚姻不幸的哀怨,从《金石录后序》《临江仙》等诗词中都可以感受到李清照苦闷、彷徨与乏趣的心情。

王毅教授在总结中说:“在语言质量不高的时候,象出不来,意更出不来,这种语言干瘪枯燥。而苏轼、李清照等,他们能用精悍的语言来塑造鲜活之象,进而传递出微妙之意。”他希望大家积累知识储备,增强文化底蕴,努力提高自身语言质量,使其达到神韵的传递效果。

本场讲座,同学们热情高涨,会场座无虚席。彭玉平教授学识渊博、妙语连珠,得到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回应。会后,与会师生深感获益匪浅,如品味了一场文化盛宴。(记者 任嘉曦、刘秀娴)


XML 地图